綠松石和金銀的組合鑲嵌是質的升華
金與玉的組合,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有太多的典故,諸如金玉良緣、金枝玉葉、金風玉露等有關金與玉的組合成語不勝枚舉,并都代表著美好的寓意,可見金與玉做為一組完美搭檔,自古都受到大眾的追捧和喜愛。珠寶鑲嵌正是這樣一門將兩者完美結合的技藝。所謂“鑲嵌”,是指將寶玉石用各種適當的方法固定在托架上的一種工藝。講究設計的創意性與技術的精湛性,多種材質的組合與烘托,使整件珠寶首飾具有時尚感和裝飾藝術美感。
綠松石這種鑲嵌歷史悠久的寶玉石,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。最初,綠松石作為珍貴難得的寶物被鑲嵌于青銅鍛制的兵器和禮器上,視為國家王權的象征,成為一個時代的烙印。同時期的古埃及,王后腕間搖曳著的綠松石鑲嵌手鐲閃耀奪目,預示著綠松石作為裝飾品的時代開始了。
穿越五千年文明,從皇室的專供獨享到現今成為了各大珠寶設計品牌的嬌寵,活躍在時尚的潮頭浪尖,佩戴于大眾的項腕之間。金屬的光怪陸離與松石的蔚藍碧綠交相輝映,流光溢彩,透露出優雅高貴的氣息和蓬勃盎然的生命力。
綠松石鑲嵌材料一般會選擇銀和黃鉑K金。用到最多的鑲嵌方式是爪鑲和包邊鑲嵌。
綠松石銀鑲工藝出現最頻繁的是在美國的印第安文化,在土著印第安,綠松石永遠是首飾的點睛之石,象征著成功和幸運。他們堅持傳統純手工鑲嵌制作,復古簡約的鑲嵌手法,充滿著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,張揚且充滿野性,不拘一格。由于選材大多都體量大且異型,所以主要采用的是包邊鑲的方法。
上世紀90年代之后,18K黃鉑金(含金量75%)逐漸取代足金占領了珠寶鑲嵌市場,與足金相比較,K金硬度高、亮度高、不易變形、不易磨損,而且工藝適應性更強,更易于塑型造型,極富表現力。色澤亮麗典雅,富于變化,適合各年齡段的消費群。包邊鑲和爪鑲都經常用到。
在國外,綠松石的加工主要是運用鑲嵌的方式來實現,看重的是體現綠松石的原始美和自然美,在此基礎上,經由設計者的奇思妙想,賦予綠松石裝飾和佩戴的實用功能。邊角余料都能被悉心使用,經過略微打磨修飾,鑲嵌于托上,讓它們在破敗中重生,成就了自己,也散發出光芒。而國內,綠松石作為配飾和雕刻件仍唱主角,資源損耗大和產品同質化嚴重依舊是待解的困擾。
珠寶藝術化是綠松石必經之路,而鑲嵌是“珠寶化”的重要環節,素面或雕件經過精巧新穎地鑲嵌,逐漸脫離文玩的怪圈,與國際接軌,向高端珠寶靠齊。無論是從資源的合理運用還是綠松石消費動向來看,追求體量小、品質好、做工巧的市場趨勢越來越明顯。我們期待,綠松石鑲嵌可以打開新的局面,引領出新的風尚。